校园文化

校(院)2025年第2期“月读有你”青年读书会心得分享

文章来源:党群工作处 作者:孙晔 发布时间:2025-04-27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编者按】4月17日,校(院)青年理论学习第三组举办“月读有你”青年读书会(2025年第2期,总第51期),本期读书会围绕研读《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展开,采取“原著精读+专家领学+交流研讨”的方式开展活动。副校(院)长郝春禄出席活动并讲话,人事处处长金华,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平健出席活动。

  【内容简介】

  《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系统阐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原创性贡献。《纲要》内容丰富、结构严整,忠实原文原著、文风生动朴实,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权威辅助读物。

  专家领学

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平健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安全篇,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怎样的国家安全、怎样维护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这“十个坚持”是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既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安全问题、又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既有政治性、理论性,又有历史性、实践性。

  【青言青语】

科研处 王晓蕊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范畴,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这体现了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们必须坚定地守护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与安全,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保障。让我们共同成为:珍惜粮食的践行者,农业创新的支持者,粮食安全的守护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群工作处 张中一

  研读《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

  曾有一次,我在北陵公园附近随手拍了张照片,却因地点敏感被士兵要求删除,这让我明白,日常的小举动也可能危及国家安全,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守护国家安全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纲要》中的“十个坚持”是应对复杂安全形势的“行动指南”。如中美贸易摩擦中,党统筹全局制定反制措施,体现“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优先确保粮食安全,维护人民利益,践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已涵盖各领域,形成立体防护网。

  作为党校工作者,我们要筑牢自身安全意识防线,严格落实保密制度,防范风险。同时,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等,让青年学员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实际行动守护国家安全,为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信息中心 李昭慧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当前,网络安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问题突出,全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遭受攻击的案例越来越多,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

  为此,作为保障校(院)网络安全的堡垒,信息中心重点加强机房、智慧校园平台和Wifi等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认真落实有关安全制度,对系统重要数据每月进行备份存档,定期对机房UPS电源系统和智慧校园平台系统进行安全检测,进而筑牢校(院)网络安全防线,全年校(院)网络安全零事故。

国家治理教研部 高丹丹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用半个世纪实现了从“缺粮”到“自给”的跨越;如今,农业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为“结构失衡”,粮食安全的内涵正在升级——不再是单一的产量保障,而是涵盖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的全产业链安全。

  现实告诉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必须破解三大核心难题。一是耕地之痛,守牢18亿亩红线的“加减法”。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效益,将良田改种经济作物、挖塘养鱼。当务之急,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既要“加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要“减法”,遏制“非农化”“非粮化”,让每一寸耕地都真正姓“粮”。二是科技之翼,让“中国粮”用上更多“中国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赋能正在改变田间地头:无人机播种、智慧灌溉、生物育种技术让单产提升,未来要让“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双轮驱动,把增产潜力挖得更深。三是绿色转型,从“透支资源”到“生态循环”。过去,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如今,农业绿色发展正在破题:东北黑土地实施休耕轮作,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推行节水种粮,有机肥替代化肥让土地“休养生息”。这不仅是保护生态,更是为粮食安全筑牢可持续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要我们始终心怀“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的清醒,就一定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让14亿人的饭碗永远盛满中国粮!

  (图:信息中心)

附件下载